先聽聽劉軒分享他的故事
很多人眼裡,我一定是個很會念書的學霸,不然怎麼能上哈佛?也確實,很長一段時間裡,我自認是個很會學習的人。
我移民美國後,只會幾句簡單英文的我,通過努力,以全校第一名考入史岱文森高中。在史岱文森高中,又提前半年達成畢業資格,被哈佛大學錄取,所以我自認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。但是進入哈佛之後,我這個「學霸」被更厲害的學霸幹掉了!
哈佛大學坐落在美國波士頓的劍橋鎮,那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小鎮。開學那天,我爸媽親自開車送我去,對他們來說,那應該是非常驕傲的一個日子。
我母親特地叮囑我:「你一定要好好學習,不要總是待在宿舍裡,多去圖書館,多看書,多向教授請教。」
哈佛第一年是修通識課程,你可以選任何一門感興趣的課程。聽過來人的經驗說,最好別選超過四門課,但也不要少於三門課。於是,「入鄉隨俗」,我就選了四門課。
我身邊的同學說:「軒,你要好好規劃時間,因為每堂課要讀的書非常多。」我想,沒問題,我最擅長讀書了!但等到去買課本的時候,我真傻眼了。
哈佛校園旁邊有個書店,哈佛學生都去那兒買書。裡面有每個科目的各種書,基本上同一個科目都放在同一個書架上。你選了哪門課,只要找到那個書架,把書拿下來放在籃子裡就好。
我站在其中一個書架前面,才知道什麼叫「知識的重量」——我幾乎要搬走半個書架的書才行。怪不得同學出發前都準備一個購物車,像是去超市買菜一樣!
最後我還是借了同學的購物車,才把書拉回宿舍。我把書堆在地上,用捲尺量了一下,差不多九十公分!這就是第一個學期教授指定要讀的書!
我發現很多同學的黑眼圈愈來愈重,好像大家都沒辦法承受這種學習的強度。就在我累到懷疑自己的能力,在崩潰邊緣徘徊的時候,我發現了一個神人Joe,他是我室友。
我們相互自我介紹,得知他除了DJ,還是田徑隊的成員,每天都要去操場訓練!往後的日子,常看到他一早就跑出門,下午有時回來睡個覺,晚上去DJ一些學生party,感覺每天的日子都挺愉快又從容的。
我有點好奇,他有多少精力放在課業上呢?相較而言,我可是幾乎每天都去圖書館讀書呢!第一個學期結束後,我問他:「Hi Joe,你的成績如何?」他聳聳肩說:「還好啊,就都A啊!」
什麼?我翻翻他的成績單,真是這樣!關鍵是,他修的課還挺難的!我太鬱悶了!心想這哥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學霸?這麼會玩,書還念得這麼好!
他回了我一句話:“You just do what you gotta do!” 意思就是:「你就做你該做的。」
他接著解釋說:每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,但如果你真的停下來思考,會發現絕大多數事情,不是那麼有必要去做。
他上大學之前,就因為田徑隊要占用大量時間訓練,所以教練跟他說:「一邊訓練,一邊還要完成學業,你的時間肯定不夠用。所以你必須搞清楚,怎樣選出你必須要做的事,然後把它做好。你把這個做好之後,剩餘時間再去做別的。」
他因此養成一個習慣,隨時隨地問自己:「當下我最需要做什麼?」比如考試近了,他訓練完,衝回房間,洗個澡之後,就坐在書桌前,把書打開,盯著看很久。
我以為他在發呆,現在才知道,他是在研究書的課綱。這個課綱就是每學期開始,教授列給我們要學的內容和要讀的書。
為什麼要看這麼久?他說:我必須要先搞清楚,教授最希望我們學到什麼,以及這個課程的脈絡。因為我沒有時間、也沒辦法看完所有的東西,所以掌握這個脈絡之後,我才知道如何取捨、要看什麼書。
我過去認為,學海無涯苦作舟,取得好成績,就得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,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。但據我在哈佛的觀察,學霸們少有這麼做的。
他們通常既是「書蟲」,也是「玩家」。學習、社交、社團、活動、比賽,統統不落下,考試成績照樣頂呱呱。同樣一天二十四小時,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效率?
為此,我向很多學霸請教,了解他們的方法和經驗,而他們也很樂意分享,於是,我獲得了很多關於學習的不同角度的認知。
於是,這成為我寫作這本書的緣起。既然這些「學習方法」如此高效又好用,為什麼不整理出來,讓更多苦惱於學習的同學,能夠一倍,甚至數倍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呢?
所以,親愛的同學,無論你處在哪個年級,我都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,找到一些適合你的學習方法。
這正是我希望達成的願景。在不斷流逝的時光裡,讓我們抓住那些根本的、重要的事吧!讓它們在之後的歲月裡,能夠閃閃發光。
以下是劉軒在《不敗學習力: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》 分享的學習秘訣和推薦給孩子的精選書單:
![]() |